1999-05-05

勿墮評估深淵

◎黃毅英

一. 其無後乎 ?

自從姨媽姑爹發表了第二份關於課外活動的聲明 後 , 圈內帶來不少回響。網頁中「七咀八舌」亦有不同崗位的人士發表其看法 , 是一個可喜的現象。我們本來就是要透過廣泛的討論 , 讓大家看到問題的深層。

佛法說 :「法不孤起」正如 Man si-wai 在「七咀八舌」所言 , 我們不能抽空來討論問題。孔老二說 :「始作俑者 , 其無後乎 ?」一些人認為孔子是咒罵作俑的人無後代 , 其實他恐怕是指出 , 事情邁開第一步 , 就往往是條「不歸路」 , 接著有第二、第三步 (生人陪葬 )。姑勿論孔老二當時心想甚麼 , 正如筆者在「玩之 o麻 ! 咁都要考 ?」 一文中提到 , 課外活動評估是第一步 , 跟著就是課外活動考綱、課外活動教綱。或者這是過慮 (筆者也希望是 ), 但從五方協作製訂課外活動指標 、 智能卡、課外活動增值指標 、 才華指標 等 , 可知我們的顧慮並非毫無根據 ; 而且其層面早已超出教署之控制範圍 , 日後朝何種方向發展 , 會否如 TOC當年變成「失控列車」尚未可知 ! 若細看姨媽姑爹第一份聲明 就知道 , 這一系列的舉措是如何存有於一大堆問責、品質檢定、增值 (money for value) 的氣候當中 !

二. 測驗 ? 我每課都測幾十次 !

筆者在一 TOC工作坊裡被學員問及「形成性測驗」多久做一次 , 我 (故意語出驚人 )答每一課十次 , 而且我們事實上每天都做。如果 (借用 TOC之矛而攻其盾 )說「搜習學習顯證」 , 觀察學生面色、作簡短發問、及堂課巡視 ……不正是形成性測驗的一種嗎 ? 可惜我們習慣了一說測驗就是有所謂「公平性」的正規測驗 , 甚至有學校把之變為一種行政手段 , 例如用老師給學生家課或測驗的頻率斷定老師是否盡責。

最近觀課 , 有位老師問我問題 : 家課應多久做一次 , 每次多少項。其實要答很簡單 : 按需要而定 , 看學生有否達到既定做家課之目標而定。不過說穿了 , 這位老師還不過是希望透過一些規定監管同事是否盡責。

有關當局的不少措施 , 郤是推波助瀾 , 混淆視聽 , 加強了評核必定帶有票面價值 (high-stake), 必須顧及所謂「公平性」的必然性 (試問課堂上問書如何照顧公平性 ?) 校內評核 (SBA)便是一例。我們當然不反對校本評核 , 延續式評核 (continuous assessment), 不過 SBA 是將家課、小測、計劃 (project) 等校內評核「 high-stake 化」 ( 賦與不恰當的票面價值 ), 大量增加考試壓力不在話下 , 更直接扼殺這些「另類評核方式」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, 徒令多元化評核變成多元化操練 , 到時學生除了要操數、背詞語解釋 , 還要為背誦道德標準答案 (見筆者《香港課程改革之路》「給女兒的信」)、為完成project疲於奔命之餘, 還要為課外活動積點交數!

再看回姨媽姑爹第一份聲明 的最後一點, 我們為何不以學生為先, 以教師為先, 強化教育作為師生人性化的交感?

當然考試(起碼在現階段)有其社會任務, 筆者在任何場合均未說過(也不主張)取消考試, 但我們是否停止把考試無限膨漲, 而留給老師按照校本自行把探索學生是否掌握的做法(所謂「評核」)融入教學中, 且把周邊(包括支援、訓練、自主空間等)創造成孕育以上做法的環境呢(見二人對話) ?

三. 漫漫長路

筆者於《香港數學課程改革之路》「香港數學教育改革另類報告」結尾中提到:「我們再不能老是『等待摩西』, 付話圈中一些『有頭有面』的人捲起衣袖, 把理想中的新課程一揮而就」。誰人入教統會是一個問題, 前線老師的警覺性又是一個問題。

據聞「5-1-4」學制方案快要出籠了, 這必然再引起一翻討論。課外活動的位置呢? (因為考試壓力會削弱學生投入課外活動 -- 這其實不利於領導才能培養, 抑或他們本來就害怕太多學生領袖呢?)他們會答您: 我們不是說明入大學要看課外活動表現。用這個方法來重視課外活動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