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房遠華
金融風暴一役,使香港數十萬「打工一族」,猶似從煉獄中走將過來,他們何止心膽俱裂,更且身疲力竭;香港人的高傲自負不再,面對茫茫前景,頓失所依。這當中,最可憐的還是教師階層,經政府及其最忠實的同盟軍——工商界聯手多次狠狠打擊下,竟成為香港培育人才失效的罪魁禍首。舉凡學生中英文水平不足、其品德操守甚至技能低劣之類,均源於教師無能,教導無方之故。政府及工商界多次公開指責教師整體水平存在嚴重問題,大有「一無是處」之義。他們指稱:教師語文水準更須全面評核,於是,政府不惜花費巨資制訂「教師語文基準測試」、「教師資訊科技水平考核」等評核工具,要全面評審教師隊伍云。
政府公然全面否定早經教育部門審批合格的教師階層,尋且高調摧殘教師階層的士氣,實在是香港教育史上的奇聞,大抵亦是世界教育史上的「創舉」。於是,香港教師隊伍自信心全失,自尊心嚴重受損,形象低落;在家長甚至學生面前,竟有顏面無存,抬不起頭來之態。這種怪異的指斥,是不健康的、更是不符合事實的。我認為,我們必須在一片「自我否定、自我摧殘」的氣氛中,肯定教育界的成績。
眾所周知,創造經濟奇蹟的香港,是亞洲四小龍之一,她更連續多年取得「全世界經濟最自由地區」的殊榮。在優秀的政務官指揮下,香港公務員效率高又廉潔,也是世界知名的。這些人才,難道不是香港教育界所栽培出來的嗎?可以說,教育界是香港社會的擎天柱!另外,蕞薾香港,竟高比例地出了不少的國際級傑出人才,如:丘誠桐、崔棋、張五常等,這難道與香港教育界全無關係?
我想:這些成績主要由於當時的教育政策根本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。簡單來說,未實施普及教育之前(即一九七八年前),香港的應試教育、精英課程,配以精英教育、英語教育、極小量大學學位,再加上百分之百忠誠執行教育政策、任勞任怨的教師隊伍,遂造就了天衣無縫的成功組合。
然而,到了一九七八年,當香港實施普及教育之際,正正是香港教育失敗之時。原因在於:政府未能及時因地制宜修訂教育政策,對普及教育實施配套措施;比方,普及教育下仍錯誤地堅持英語教育和精英課程。於是,雖然教師隊伍大體上是同一組人,但成績不再,教育產品不但未符社會需求,而且有每況愈下之勢。更甚的是,因英人要光榮撤退,不顧客觀條件適合與否,於八十年代大肆擴充大學學位,引致整個大學教育建築於基礎薄弱不堪的教育地基之上;結果?教育品質管制全面崩潰!正是在此情況下:
應試教育 + 精英課程 + 普及教育 + 英語教育 + 大學學位大量擴充 + 百分之百忠誠執行錯誤教育政策的教師隊伍 = 教育失效!
這正正是香港教育大災難的真正原因所在。然而,政府完全無視自己親手鑄成的政策失誤,卻將教育失效的原因統統放到無辜的教師隊伍身上,試問:這公平嗎?這符合事實嗎?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,以利香港發展,我提議:教育署對教師必須「平反」,並採取肯定、體諒、幫助和培訓教師的政策,而非否定、埋怨、指責和評審教師。
(本人網頁:廣宇微塵 http://home.netvigator.com/~fyw12541)
2001-01-17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